当前位置: 主页 > 对日汉语 > 汉语入门 >

汉字的由来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时间:2010-11-21 09:32来源:未知 作者:小语种专员 点击:
在线学日语 免费试听 详细介绍
在线学法语 免费试听 详细介绍
在线学德语 免费试听 详细介绍
在线学俄语 免费试听 详细介绍
在线学西班牙语 免费试听 详细介绍
在线学韩语 免费试听 详细介绍
在线学意大利语 免费试听 详细介绍
在线学葡萄牙 免费试听 详细介绍
对日汉语(日本人学汉语) 免费试听 详细介绍

  .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就拿人生的最后一道程序丧葬习俗的有关文字,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中看到这种古代习俗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大圣人孔子虽然曾经反对野蛮的殉葬制度,《札记·檀弓下》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但他却提倡厚葬久丧,重为棺椁。按照封建礼制丧葬实行事死如事生的原则,所以丧葬礼节是非常繁缛的。从孟子《许行章》可以看出,孔子死后,其弟子为他守孝三年,按礼制,父母、妻子和长子死后,都应守制三年。其实这种礼节是在封建政治伦理的需求下逐渐形成的,并非自上古就有之,相反,上古时的丧葬极其简略。从汉字的葬字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古代的丧葬风俗。葬字小篆作,字形南帅、死和一这部分组成。帅为草丛注:舯即草的本字,死义为尸体,葬字字形中的一表示尸体被抬送荒野时所用的木板之类。这个字形所展示的跟《周易·系辞下》记载的中国远古的丧葬形式完全吻合。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大意是古代的丧葬是用柴草把尸体包起来,扔到荒野之中,既不堆土堆,也不种树作标志,亦不存在丧期的问题。葬字字形逼真地把远古时代先民们的生活习俗形象地保存了下来。尸体被扔在荒野让飞禽野兽任意撕咬,这种现象很快就有了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思维的发展,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亡,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死的,如果对尸体不加保护任凭野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亲属。于是又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弓箭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吊字小篆作由一个人和一张弓组成,表示人带着弓守护着亲人的尸体。孝子用弓箭守护尸体不让禽兽侵害,也不是最完善的办法,因为还会受到风吹雨淋日晒等的侵害,所以继续改进,形成了用土埋葬的习俗,有了坟墓二字。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而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它的墓葬形式和中原地区不同,不是在地面挖坑,而是在地上用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上放棺椁,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以后就吸收了南北两地的习俗合二为一,形成了既有墓穴又有土堆的墓葬。所以我们看到墓坟汉字的由来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二字都以汉字的由来土为构件,表示与土有关。这种原本是出于需要而产生的习俗发展到后来便成了礼节,人持弓守尸,本是出于驱赶禽兽的需要,改土葬以后这种需要本已失去,而其形式却延续了下来,这就是后代丧葬中的戴孝守丧,也叫服丧。从汉字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习俗也知道了今天我们很多文化习惯的由来,我想这是其它文字都无法办到的。

(责任编辑:小语种专员)
------分隔线----------------------------
  
    
友情链接